English

“幸”抑“不幸”

1999-01-1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一位刚刚发表了几篇小说的青年作者便把尾巴翘到了天上,他不仅以“作家”自诩,而且还这样扬言:“幸运的是我没有读过大学中文系”(语见《北京文学》1998.6)。似乎一读大学中文系,他那几篇宝贝小说便写不出来了,一位“文学大师”便要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。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我的一位师兄、前年不幸过世的著名小说家刘绍棠。

刘绍棠者,京郊通州人也。高中时便发表了《大青骡子》、《青枝绿叶》等小说,被视为“天才”、“神童”。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,计划进一步深造。然而,刚刚读了一年,他便申请退学了。据我后来所知,他退学原因有三:一是当时的北京作协负责人力主他趁热打铁,多写小说,进行专业创作,不要念书了;二是当时的北大中文系主任、著名文艺理论家杨晦先生反对学生在念书时搞创作,对刘绍棠也一再泼冷水;三是刘绍棠本人小说创作欲正旺,面对繁重的大学课程(如古典文学、外国文学、外语等)感到压力太大:念吧,太费时间;不念吧,及不了格。干脆,退学算了。退学不久,刘不幸被打成了“右派分子”,挨整二十年。平反之后,贾其余勇,一口气写了十几部中篇小说。值得注意的是,越写,他越觉得苦恼,他自己说:很后悔当初没有读完大学中文系,自己的文化功底太浅了(大意)。著名小说家、刘绍棠很佩服的北大中文系老师吴组缃先生也曾这样批评刘:“写来写去一个调调,自己摹仿自己,很难提高。他当时不退学不至于如此”(原话)。

这里无意全面评价刘绍棠小说创作的得失,只是想说明一点:不能急功近利、目光短浅地看待读大学中文系。也许读书期间暂时要少写几篇小说,但从全人生考虑,这暂时的少写未必是什么坏事。磨刀不误砍柴功,广博的知识,宏阔的视野最终会在文学创作中释放出巨大能量。刘绍棠晚年的“后悔”是否正因为感到自己“能源”枯竭呢?当然,刘绍棠一直深入生活,他的“生活宝库”是并不枯竭的,这里说的是知识,是视野,是“综合性”的创作能力。

刘绍棠兄的例子,足可以为那位庆幸自己“没有读过大学中文系”的青年朋友戒。知识、眼界,绝不会成为一位创作者的负担,而只能是他攀登创作高峰的巨大推动力。大学中文系,肯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,然而,它并不一定扼杀天才。任何学府都是传授知识的殿堂,一个自诩为作家的人怎么可以为自己无缘进入知识的殿堂而庆幸呢?

“幸”与“不幸”,历史将做出最公正的回答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